8月28日,中共河南省委舉行“中國這十年·河南”主題新聞發布會。這十年,河南牢記囑托、奮勇爭先,辦成了一件件想辦的大事要事,交出了一份份真金白銀的出彩答卷。
鸚鵡綠、深竹月、鵝黃......跟著這些絢麗的中國色,一起來品味出彩河南、出彩瞬間。
清廉河南建設成效顯現
★清廉河南建設
持之以恒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堅決糾治“四風”,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深化以案促改,清廉河南建設的成效不斷顯現,持久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日益鞏固。
★能力作風建設
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作風,全省共建立重點問題清單4015項,目前已完成3384項,完成率84.3%。
全省共建立重點任務清單12015項、完成10171項,完成率84.78%。
重大改革清單,市縣抓好承接落實,推動各級領導干部轉觀念、除藩籬、破堅冰,一批重大改革事項取得了標志性進展。
★干部隊伍打造
去年圓滿完成省市縣鄉村黨組織換屆,各級領導班子建設得到全面加強。抓好黨史學習教育,用好紅色資源,持續弘揚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大別山精神。
實施“墩苗育苗”計劃,去年選派965名優秀年輕干部交流任職,在大風大浪中鍛煉、大風大浪中賽馬、大風大浪中選拔,為現代化河南建設積蓄梯隊力量。
黨性教育“河南品牌”初步形成
黨的十八大以來,河南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以黨建“第一責任”引領和保障發展“第一要務”,在黨的政治、思想、組織、作風、紀律和制度等建設方面都取得了較大成就,其中不少具有原創性價值和全國性影響。
例如,充分發揮教育陣地作用,黨員黨性教育活動有聲有色。通過組織專題理論教學、實地現場體驗、真情交流互動,著力推動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大別山精神等轉化為生動的黨性錘煉,初步形成黨性教育的“河南品牌”。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院長、研究員,頂端新聞特約專家王承哲
四條“絲路”助河南通江達海
★通江達海之變
2021年貨物進出口總值8208.1億元,是2012年的2.5倍,年均增長10.8%。
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7216公里,鐵路通車里程達6715公里,內河航道里程達1725公里。
★打造四條“絲路”
陸上絲綢之路打造數字班列,中歐班列(中豫號)形成“8個口岸出入境、17條線路直達”的網絡,實現每周“16去18回”高頻次往返對開,累計開行超過6000班,成為全國5個中歐班列集結中心之一。
空中絲綢之路持續實施鄭州—盧森堡“雙樞紐”戰略,鄭州機場成為航空電子貨運試點機場,貨郵吞吐量突破70萬噸、躋身全球機場貨運40強,其中國際貨郵量超過54萬噸、連續5年居全國第5位,出入境貨運航班突破1萬架次”。
網上絲綢之路全球跨境電子商務大會永久落戶鄭州,去年跨境電商交易額達2018.3億元。
海上絲綢之路積極發展鐵海聯運、河海聯運,提高通江達海能力,去年全省鐵海聯運量達11.2萬標箱、河海聯運量達2.7萬標箱。
河南開放強省的經驗彌足珍貴
河南過去是對外開放洼地,進出口總額在全國的占比和外貿依存度都很低。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對外開放。
過去的十年,河南開放強省舉措有力、經驗彌足珍貴。
實施制度型開放戰略,標志著河南開放強省邁出新步伐,拓展新局面,進入新境界。
——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河南中原創新發展研究院院長,頂端新聞特約專家喻新安
把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放首位
★仰韶、殷墟等14項考古項目入選“全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數量以省級為單位,居全國首位。
★成立夏文化研究中心,仰韶遺址、河洛古國等研究新成果,進一步揭示了中華文明起源與發展的歷史脈絡。
★河南正在加快黃河和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河南段)建設,建成仰韶村、廟底溝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和鄭州博物館新館、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院等,開工建設黃河博物館新館、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展示中心,全面提高文物保護和展示利用水平。
★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振興,太極拳、羅山皮影戲等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
河南文旅新價值時代已經開啟
過去這幾年,河南文旅在多個價值維度上的表現都可圈可點——河南文旅不僅頻繁出圈,更是有很多出彩的地方。
從二里頭、殷墟、仰韶村等一系列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和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塑性改革的推進,到以洛陽和開封為代表的多個城市級文旅產業生態的重塑和建設,過去幾年來,河南文旅不僅推動了傳統景區景點的迭代性轉型,更是大膽推進了一系列在全國具有顯著影響力和示范性的行業重塑性創新。
這兩年在全國的文旅圈和投資圈開始流傳這樣一個段子:以前如果有來自河南的文旅項目希望融資,很多一線城市投資人和機構的第一反應是,“河南哪有什么好的文旅項目”,而現在的第一反應是“可以盡快具體交流溝通一下”。
一個真正屬于河南文旅的新價值時代已經開啟!
——方塘智庫創始人、中國區域科學協會理事,頂端新聞特約專家葉一劍
今年生產總值有望超6萬億元
★地區生產總值實現了3萬億、4萬億、5萬億元的跨越
★今年有把握超過6萬億元,為穩大盤盡責任作貢獻
★上半年生產總值增長3.1%,在全國的位次較一季度前移8位
★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特別是工業投資增速是全國的2倍多
取得成就是因為順應時代要求回顧過去十年走過的道路,成就的取得是因為我們順應時代的要求,做對了四件事:
一是抓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謀劃建設,放大交通區位優勢。2008年之后,我們啟動了鄭州機場二期和米字形高鐵項目,放大了傳統交通區位優勢,為新階段經濟轉型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和良好支撐。
二是狠抓產業轉型升級。謀劃了面積達到415平方公里的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電子信息產業、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迅速成長,成為新階段區域經濟發展的生力軍。
三是大力推動城鎮化,構建中原城市群核心和鄭州都市圈。在深化鄭汴一體化戰略基礎上構造中原城市群和鄭州都市圈,培育輻射能夠帶動全省經濟發展的龍頭。
四是強力實施創新引領戰略。省委、省政府圍繞“兩個確保”發展目標,以高質量建設和高水平實現現代化河南為導向,加大創新投入,推出科學院重建重振、高水平大學“雙航母”體系、重點實驗室—中試基地—產業研究院體系等一系列重大舉措,并迅速落地,為河南經濟注入了強大動力。
——中共河南省委咨詢組研究員、河南省人大財經委員會委員、河南大學資深教授、河南中原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耿明齋
技術合同成交額翻番
★去年全省研發經費投入突破1000億元
★財政科技經費支出351億元、增長38%
★近年來河南十大科研創成果發布
★今年前7個月,技術合同成交額達620.8億元、增長145.6%
創新發展已形成廣泛共識
構建創新發展格局,這對每一個地方來說都是機遇性的、競爭性的、重塑性的變革。近年來,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創新,樓陽生書記更是錨定全省方向,重視科技創新,堅定把創新擺在發展的邏輯起點、現代化河南建設的核心位置,提出“要打造一流的創新生態,依靠科技進步,依靠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這是“華山一條路,舍此別無它途”。
目前,創新發展已經在全省上下形成廣泛共識,既有前瞻30年的戰略導向,又采取了一系列扎實的推進措施。比如,抓龍頭帶動,重振重建河南省科學院,并推進機構和機制的同步創新;抓高端平臺,重構重塑省實驗室體系,設立一系列產業研究院、中試基地等,加快形成優質高端創新資源協同創新的“核心+基地+網絡”創新格局。這些舉措對于未來河南的意義重大,對培育未來河南創新生態也意義重大。
——河南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博士,省制造業創新中心專家評審組組長,省工業運行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李政新
營商環境滿意度升至90%
★去年全省市場主體突破850萬戶,是十年前的3倍
★企業對營商環境的滿意度提升至90%
★2012年以來,先后10次精簡審批事項,精簡幅度達68.2%,對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全部予以取消
★大力實施“互聯網+監管”,將348萬戶法人、801萬名特定自然人納入監管平臺
★完成省政務服務大廳改造和集中進駐,大力壓縮辦事時限,政務服務事項辦理時限壓縮70%以上
深化事業單位改革力度前所未有方便快捷、公平普惠、優質高效是政務服務體系的基本要求,審批最少、流程最優、體制最順、機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務最好是集中體現。我省為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組建省行政審批和政務信息管理局、省政務服務中心,貫通省市縣鄉的一體化政務服務網全面建成,一枚印章管審批和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全面推行,全面實現“清單之外無審批”“大廳之外無審批”“平臺之外無審批”。
深化事業單位改革是一場系統性、整體性、重構性的變革,力度規模之大、涉及范圍之廣、觸及利益之深前所未有,是一個比較全面、比較徹底的改革頂層設計。我省通過強化公益屬性,推進政事分開、事企分開、管辦分離,完成省直事業單位重塑性改革,省直機關事務實現集中統一管理,市縣事業單位重塑性改革正在梯次推進。
——河南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博士鄭廣建
確保糧食安全展現河南擔當
★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7580萬畝,糧食產量連續5年穩定在1300億斤以上,每年外調原糧及制成品600億斤左右
★農作物供種能力約占全國1/10,全國小麥推廣面積前10位品種中河南占了4個
★組建神農種業實驗室
★謀劃打造“中原農谷”,在打好種業翻身仗上展現河南擔當
農業“金字招牌”不斷升級
為提高糧食和農業生產效益,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河南持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堅持布局區域化、生產標準化、發展產業化、經營規?;?、方式綠色化、產品品牌化“六化”方向,以優質小麥、優質花生、優質草畜、優質林果、優質蔬菜、優質花木、優質茶葉、優質食用菌、優質中藥材、優質水產品“十大”優勢特色產業為重點,調整結構、優化品種、提升品質,不斷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目前全省優質專用小麥種植面積已達1350多萬畝,占全省小麥面積的15.8%。
加快綠色食品業轉型升級,在打造河南農業“金字招牌”上狠下功夫,河南“國人糧倉”“國人廚房”“世人餐桌”的地位不斷提升。按照“一群多鏈、聚鏈成群”原則,圍繞面、肉、油、乳、果蔬五大行業,培育了五大重點食品產業集群;圍繞小麥、玉米、花生、豬、牛、羊、禽、果蔬茶、食用菌、中藥材十大主導產業,全力打造十大優勢農業全產業鏈;圍繞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培育規模大、帶動能力強的全產業鏈“鏈主”企業。通過推行“群鏈長制”“盟會長制”,實施創新強鏈、數字融鏈、轉型延鏈、多元穩鏈、招商補鏈、生態暢鏈等行動,以及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現代農業產業集群、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示范園等平臺載體建設,有力推進了河南由“國人糧倉”向“國人廚房”“世人餐桌”的轉型升級。
——河南省農科院農業經濟與信息研究所書記、研究員田建民
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53.13%
★目前全省各類養老機構和設施達到1.6萬個,擁有養老床位53萬張,比2012年翻了一番
★去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56.45%,比2012年提高14.46個百分點
★2021年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256天,優良天數比例超過70%
★十年來新增幼兒園1.4萬所,其中公辦幼兒園4218所,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90.8%
★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3.13%,比2012年提高25.91個百分點
★近年來每年開展技能培訓超過300萬人次,技能人才總量超過1300萬人
向民生更實方向“進”
夯實“穩”的基礎,從社會層面來看,就是要守住安全穩定的底線。持續加大就業培訓力度,著力抓好大學生、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加強“人人持證、技能河南”建設,不斷提升就業能力和水平。統籌經濟發展和疫情防控,保障好群眾生命健康。利用數字化手段,加強和改善社會治理,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做好安全生產和應急管理工作,堅決防范各類事故發生。
抓實“進”的方向之一就是向民生更實方向“進”。圍繞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聚焦“一老一小一青壯”,突出抓好普惠性民生工程,不斷提高公共服務均等化、優質化水平,形成有利于共同富裕的體制機制,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河南省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高亞賓
黃河沿岸景觀舊貌換新顏
★建成標準化堤防501公里
★“四亂”問題動態清零,劣Ⅴ類水質斷面全面消除
★30萬灘區居民遷建任務基本完成
★到三門峽棲息越冬的白天鵝超過1.6萬只
★中華秋沙鴨出現在洛陽等地的濕地
在全流域樹立起河南標桿
近年來,河南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深刻、完整、全面貫徹新時代治黃基本方略,始終堅持把生態保護放在首要位置,把握沿黃地區生態特點和資源稟賦,堅持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堅持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保護和修復,統籌大河大山大平原保護治理,加速推進實施了一大批重大工程項目,打好了黃河河道綜合整治、沿黃生態廊道建設、污染防治攻堅戰、礦山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等“組合拳”,特別是黃河實驗室揭牌成立,為黃河保護治理裝上“最強大腦”,這些措施讓河南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治理中交出了一份十分亮麗的成績單,在全流域率先樹立起河南標桿,為保障黃河流域生態安全作出了“河南貢獻”。
——河南省社科院城市與生態文明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王新濤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crayonscraft.com/showinfo-252-277804-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